——專訪江津區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區鄉村振興局局長楊棟群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劉早生?特約通訊員?田友明
2021年,江津區牢牢把握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主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新成效。
“2021年,我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86億元,穩居全市第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9元,保持全市前列?!苯騾^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區鄉村振興局局長楊棟群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介紹。
▲ 江津區太公山七彩梯田鄉村旅游景區
近年來,江津區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各類特色產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21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45.8萬畝,產量64.14萬噸;生豬出欄79.2萬頭;花椒種植面積57萬畝,鮮椒產量30萬噸,產值37億元;蔬菜種植面積57.4萬畝,產量106.5萬噸;水產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產量2.7萬噸……
“鄉村產業如何挖潛增收是江津區農業農村委重點思考的問題?!睏顥澣航榻B,江津區從做強花椒產業、做大富硒產業、做精特色產業三方面,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江津在保障糧、油、肉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主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因地制宜發展各類特色產業方面有哪些亮點?
楊棟群:江津按照“穩定基本盤,突出特色種養”的發展主線,發揮江津富硒特色優勢,構建完善初級農產品保供體系,守住“三農”壓艙石。榮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雙福國際農貿城。
富硒產業是全區現代農業最大亮點、最大抓手和最大優勢。近年來,江津區立足實際,堅持富硒富民、富硒為民,發展富硒產業,成立國家功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重慶辦公室和富硒產業質量服務工作站,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制定團體標準1項,培育富硒種養殖基地72個,推廣應用富硒標準化生產技術2萬畝,研發出富硒新產品20個,富硒產業產值達116億元,榮獲“中國生態硒城”“中國富硒美食之鄉”“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等榮譽稱號。
保障糧、油、肉等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江津區農業農村委的重點工作,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2021年江津區糧食播種面積145.8萬畝,總產量64.14萬噸,淀粉糖漿在西南地區食品、飲料行業高端市場的占有率達75%;蔬菜種植面積(含復種)57.4萬畝,產量106.5萬噸,是重慶第二大商品蔬菜基地;出欄生豬79.15萬頭、肉牛0.62萬頭、山羊12.36萬只、小家禽1300萬羽,肉類產量8.4萬噸、禽蛋產量2.45萬噸。
▲ 江津花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江津是全國聞名的花椒之鄉。2021年江津花椒種植面積達57萬畝,產量30萬噸,是中歐地理標志互認產品,品牌價值達62.69億元。獲批江津花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和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整建制試點,進入中共黨史展覽館長期展示。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江津花椒”專列,“江津花椒”榮登北京地鐵1號線。江津還是“中國柑橘之鄉”,種植歷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2021年,全區柑橘種植面積16.35萬畝,產量16.34萬噸,塔羅科血橙、不知火獲得2021年重慶市“三峽杯”優質晚熟柑橘血橙類金獎、日系雜柑類銀獎。
此外,江津區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小水果、水產四大特色產業。目前,茶葉種植面積達4.6萬畝,產量2050噸,“江津茶葉”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四面綠針”獲評“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江津大茶樹”成功注冊地理標志商標。中藥材種植面積2.7萬畝,產量7650噸,“江津枳殼”喜獲地理標志商標和道地藥材認證;水產養殖面積6.1萬畝,產量27430噸;小水果種植面積23.53萬畝,產量17.98萬噸。
記者:農產品加工業聯結工農、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產業,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津區在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中有哪些具體做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楊棟群:江津區按照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綠色引領、產業融合的發展原則,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著力建設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核心區和科創中心,以“3+1”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打造種養前后延伸、上下拓展的全產業鏈。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糧油·食品加工),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307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達1.6∶1。
一是打造產業集群。實施“五個一工程”,即緊緊圍繞“一桶健康油”“一籃富硒菜”“一包調味品”“一瓶文化酒”“一張生態紙”,高質量打造糧油、富硒、花椒、酒水、造紙等百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助力建設千億級重慶市消費品工業示范區。
二是培育頭部企業。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00余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7家(國家級2家,市級30家)。中糧集團、益海嘉里等世界500強企業2家,橋頭火鍋、江記酒莊、玖龍紙業等規上企業57家,太極集團、魯花糧油、廣州雙橋等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23家。2021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增信貸7291.4萬元、農業高質量發展資金1540萬元,獲市級加工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3個。
三是建設示范園區。依托德感工業園區、白沙工業園區、江津綜保區和先鋒食品特色產業園,規劃建設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15.99平方千米核心區、2.52平方千米科技創新中心。培育了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1個、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4個,打造了“重慶市五十億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園區”“重慶市百億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園區”各1個。
四是推動集成創新。打造創新平臺,中國(重慶)花椒研發中心、江津花椒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青花椒標準化區域服務推廣平臺成立,建成花椒大數據中心,全國率先開展花椒全程機械化采收、帶枝烘烤和全產業鏈科技中試,西部食谷糧油、肉類、富硒、精釀啤酒4條科技中試生產線加速投產。組建創新聯盟,成立了花椒、茶葉、高粱3個產業化聯合體。組織創新大賽,積極組織12家企業、24個作品參加2021中國(重慶)農產品創新設計大賽,高品質青花椒全產業服務平臺榮獲重慶市第五屆“渝創渝新”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江津花椒秸稈綜合回收利用榮獲優秀獎。
▲ 金龍魚糧油加工生產線
記者:農文旅融合是通過三者的融合,釋放土地、資金、人才等鄉村振興關鍵要素的活力,產生“1+1+1>3”的效果,江津區在推進農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成效?
楊棟群:近年來,江津區積極將農村的田園風光、農耕文明與自然景觀等資源有機結合,構建“農業+文創+旅游”的發展模式,培育“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勞作變體驗”的休閑業態,推動實現鄉村與城鎮互動、田園風光與民俗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厚植生態田園底色、擦亮村落民宅本色、彰顯農耕文化特色一系列舉措,實現“點+線+片”帶動式發展,融合農文旅。2021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1464.9萬人次,綜合收入69.1億元,作為典型參加了全市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冬季)新聞發布會。
江津區打造了古鎮民俗體驗之旅、生態康養納涼之旅、原鄉風情漫游之旅3條精品路線,每季度在重慶市新聞發布會上定期發布推介。貓山茶葉旅游路線榮獲“重慶十佳茶葉專業鎮(村)/精品茶旅線路”,“漫游原鄉人文風情江津之旅”“綦河畫廊鄉村游”“農業園區精品游”獲評“鄉村振興特色旅游線路”。
抓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機遇,江津區大力推進鶴山坪片區、吳灘紅色美麗村莊、黃莊農業嘉年華、魯能美麗鄉村、楠木坪鄉村振興、尖巴山中醫靜旅頤養等重點項目建設,彰顯農村的“土氣”、巧用鄉村的“老氣”、煥發農民的“生氣”、融入時代的“朝氣”,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江津區積極落實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10項激勵政策措施,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景點建設。2021年,獲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個(累計達5個)、示范村5個(累計達18個)、示范點11個(累計達31個),數量居全市第一。廣興鎮獲評文旅特色產業鄉鎮,先鋒鎮保坪村獲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記者:2022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進“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江津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楊棟群:在數字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當前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課題。江津區近年來不斷健全互聯網、物流網、市場網三大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把現代科技引入農業全產業鏈,以農村電商為紐帶銜接科工貿,逐步實現農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一是加快建設物流體系。江津區建成各鎮街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藏設施318座、片區冷鏈集散地2個,庫容4萬余噸,并銜接雙福國際農貿城,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安全有效保障。建成數字農業平臺、網絡經營服務平臺、庫存采集調度服務平臺、網絡培訓服務平臺和數字指揮調度平臺。2021年,江津區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試點縣。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江津區穩步推進全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縣建設,建成益農信息社站點312個、農村電商站點326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產品網絡零售9億元;培訓直播帶貨網紅79人,組織“6.16渝見渝味西部食谷抖音直播帶貨節”“好巴適,川渝!”等農產品直播帶貨活動570余次,晚熟柑橘清見在抖音生鮮果蔬爆款榜“霸榜”(全國第二),直播電商銷售額達5.2億元。
三是積極拓展對外合作。深入推進川渝合作,建設雙城經濟圈,成立成渝地區食品行業協(商)會聯盟,每年銷往四川的青花椒達1億元。擴大對外出口,全區10余類農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進出口總額達15.3億元,完成花椒基地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荔枝基地、茶葉基地出口注冊登記行政許可。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7個,簽約金額68.23億元,居全市前列。
《農家科技》(202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