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認為“不宜人居之地”的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提升到2020年的60%。
怎樣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貴州畢節,林下經濟成了最生動的實踐??萍假x能,郁郁蔥蔥的森林之下,正孕育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之路。
科技攻關,開辟林下花卉產業
作為目前世界范圍內野生杜鵑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天然大花園,“百里杜鵑”近年來聲名鵲起,每年花開時節,漫山花海,隨手一拍就是大片。
在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鎮,有一個人“靠花吃花”。他叫謝全昌,是納雍縣綠園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勺窩鎮政府的扶持下,謝全昌的林下花卉產業搞得有聲有色,截至目前,他發展起林下杜鵑花育苗基地2500畝,產值超5億元。
20世紀90年代,從浙江園林技術學校畢業后,謝全昌搞綠化工程,日子過得殷實。有一年,他邀請中專時的老師到勺窩玩,正逢山上花團錦簇,火紅一片。老師建議謝全昌,不妨立足于本土特色,做杜鵑花育苗,“傳統的花卉育苗,市場競爭大,如果能獨辟蹊徑,做出特色,在市場上就能真正擁有一席之地?!?
老師的話,說到了他心坎上,但一開始,育苗并不成功。為此,謝全昌鉆進深山遍尋野生杜鵑花樣本,一次次開展林下仿野生種植試驗。
大棚培育成本太高,而且培育出來的花苗不是很理想。相比之下,林下仿野生培育,不僅大大節省了大棚錢、管護費,而且林地里陽光、雨量適宜,還有豐富的菌種,能使花苗更好地生長。經過四五年的努力,謝全昌開展科技攻關,成功探索出了仿野生種植馴化法。
謝全昌的成功,離不開當地海拔1800米的地理優勢和森林覆蓋率高的生態優勢,隨后,他以勺窩村翠云山莊為基地中心,輻射周邊村寨,共培植移栽30余種高山杜鵑1200萬株,年銷售額近千萬元,帶動周邊農戶548戶1890人增收致富。
勺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歡說,去年以來,勺窩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鎮政府的引導下,上萬畝桑葚和獼猴桃基地也間種起了玉米和土豆等農作物,不但確保糧食不減產,還提高了農民的收益。
林下經濟,一條“蔥郁”的產業路
在畢節市七星關區楊家灣鎮營盤村,森林蔥郁。茂密樹蔭下,仿野生種植的天麻,蔚為壯觀。
天麻被譽為“定風草”,有極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10年前,外出打工的李章發偶然看到一本天麻栽培技術的書籍,便帶著攢下來的1萬多元錢,回到家鄉。
刻苦學習,反復試種,憑著一股拼勁,李章發漸漸成了村里的天麻種植大戶。近年來,楊家灣鎮立足自身森林資源優勢,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林下天麻種植,探索出一條林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天麻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在畢節市金沙縣石倉林場,一片片天然林樹干上,人工栽培石斛條隨風搖曳。
金沙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石倉林場生態、土壤、氣候等條件非常適合鐵皮石斛生長的氣候環境要求。但長期以來,如何讓“沉睡”的石倉林場蘇醒,一直是個大難題。幾年前,金沙縣平壩鎮金塔社區黨總支和當地企業一拍即合,聯手發展林下仿生鐵皮石斛種植項目,并引來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威門藥業的“加盟”。當地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模式,發展起了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基地1000畝,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青山常在,連接“生態美”和“百姓富”
30多年前的畢節,曾被聯合國專家貼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標簽。1988年,由貴州省委倡導、經國務院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至此,畢節開啟了治山治水、治窮治愚的歷史征程,為書寫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交上了精彩的“畢節章節”。往日的石頭山,披上了“綠衣裳”。畢節市的森林覆蓋率已經從1988年的14.9%上升到2020年的60%。
面對鄉村振興這個時代新命題,畢節人把目光瞄向了林子底下。七星關區的仿野生天麻、織金縣的食用菌、赫章縣的魔芋、大方縣的養蜂……相繼成為當地的林下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畢節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糜小林表示,林業產業一頭連著“百姓富”,一頭連著“生態美”,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橋梁和紐帶。
數據顯示,2021年,畢節市完成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378.84萬畝,實現產值49.37億元,惠及農村人口27萬余人。(何星輝)